本文作者:访客

赵殿礼同志逝世

访客 2025-05-01 13 抢沙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四十一所5月1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建设者,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杰出专家,中国航天科工六院科技委原副主任、研究员赵殿礼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30日16时25分,在内蒙古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2岁。

赵殿礼同志逝世

赵殿礼同志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1956年至1962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军事机械学院就读,同年分配到国防部五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所参加工作,1965年来到内蒙古,2002年光荣退休。

赵殿礼同志先后任41所技术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总工程师,六院科技委副主任、高级顾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次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两次荣立个人一等功,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赵殿礼同志长期致力于我国固体动力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多个国家重点型号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生产、试验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推动我国多型重点固体动力产品立项研制,是我国航天固体动力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由梦想变为现实的突出贡献者之一,为中国航天事业、国防装备事业发展和航天科技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报道,从四川泸州到内蒙古呼和浩特,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扎根塞北高原近60年,赵殿礼投身祖国的固体事业建设,成为关键时刻“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人物,只因为他始终将国家需要和集体需要,放在个人利害得失之前。不服输,不认命,千磨万击,淬炼成钢。

赵殿礼同志逝世


青年赵殿礼

技术人员称他为“金手指”,叹服经他点拨,问题总能迎刃而解。他的“金手指”在六院多个型号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急需小而精的动力装置,赵殿礼虽然即将退休,却又自告奋勇地担任某型固体发动机的技术负责人。这种固体发动机,是多年艰苦攻关都没拿下来的“硬骨头”。

“干了这么多年的发动机,什么型号我们都有能力、有信心拿下来!”他坚守“关键技术不突破,研究工作不停止”的工作准则,给该发动机原来出现的“病症”开了两个“处方”。全新设计方案出台,新试验结果让大家看到解开这道难题的曙光。

1996年,该发动机标准设计状态下试验成功,但极限状态试验却连连失败。设计组在赵殿礼的指导下,开始了解剖和分析工作。一次试验完毕,需要把某个部件的碎片捡回复原,再作分析。后来,缺陷被彻底攻克,故障再未发生。该动力装置的成功研制不仅使六院重获固体事业生存和发展机遇,也成为又一个“精品工程”。

2002年,赵殿礼正式退休,并被六院聘为高级技术顾问,主要协助处理产品研制中遇到的问题,为六院的发动机研制任务出谋划策,协助技术团队解决多项技术难题。

2023年,90岁的赵殿礼应邀撰写了他40年从事固体动力研制的经历和相关的技术问题总结,为后来人了解历史提供技术参考。

他表示,当年我们在那个年代的环境下,做出了一点成绩,但还非常不够,机构工作状态计算数据的分析设计、试验考核测试数据的统计设计还不全面,发动机工作可靠性、可贮存性的设计和预测技术还不完善。

2022年,赵殿礼被授予“六院杰出功勋奖”。赵殿礼说,我们从事的工程研制要靠团队完成,靠团队中每个人的努力和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配合完成。要尊重同事和他们的劳动与付出,支持同事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和分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风险,给同事创造工作机会,让大家有发挥才干、做出成绩的条件,有这样的团队精神才能干成大事业。

赵殿礼对名利从来不看重。“回首这四十年,我可以说,对于我共事的同事们,对单位,对我们从事的固体发动机事业,对初心和使命,我问心无愧、无怨无悔!”

资料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四十一所等

来源 政事儿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