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金庸看中的“接班人”破产,深圳一线豪宅开发或受影响
3月26日,香港高等法院进行于品海破产呈请聆讯,并向其颁下破产令,同时下令于品海需支付诉讼费并以弥偿性基准计算。
于品海颇有传奇色彩,1994年名不见经传,却打败一众实力强劲竞争对手,从金庸手中收购“明报”,2015年创办了香港网络媒体“香港01”。他旗下的大地集团涉猎电影行业,拥有大地影院、橙天嘉禾影城等多个影院品牌的上千家影院,也曾发行过《孔子》、《岁月神偷》等电影,大亏。根据公司财报,截至2021年上半年,在全国拥有影院466家、银幕2950块,覆盖181个城市。拥有影院数量一度超过万达,不过疫情让这家公司受损颇重,暴露出根基不深的问题。截至3月13日,大地影院官方购票平台中,尚能正常购票的影院已降至163家,较高峰期减少近七成。
于品海破产,是因为2022年6月,建银国际入禀香港高等法院,向于品海及其旗下2家公司连本带利追讨逾4.16亿港元。
建银国际称,2017年购买于品海间接通过大地控股全资拥有的BVI公司Pippen Limited债券,担保人为大地控股及于品海,该公司2021年3月未能支付到期报酬3.84亿港元,只分期偿还共3716万港元。
豪宅
在深圳蛇口南部,靠近海边,有一个开发了很多年的豪宅片区,为开发商带来源源不断的回报,这就是半岛城邦项目,背后的开发商是南海控股,是于品海旗下资产。
半岛城邦项目最早的拿地时间在1996年,后由最初的所属人深圳益田集团以4100万港元的价格,一次性打包卖给了香港老板于品海,即上市公司南海控股的实控人。
半岛城邦三期豪宅一度卖到30万元一平米,一套房子的价格,就比当初拿地价还要高,按道理,半岛城邦应该赚得盆满钵满,母公司南海控股也应该盈利丰厚才对,但是好几年前,半岛城邦就现金流枯竭,员工发不出来工资,该项目不断有楼房拍卖,背后追索债务的甚至还有小贷公司。南海控股现在也已从港股退市。
半岛城邦开发周期长,老板迟到了深圳地价上涨红利,拿地九年后,到2005年开始动工建设,经历了第一、第二期的开发后,项目第三期的规划变更面临行政诉讼问题,以至于项目拖到2014年后才开工。
三期曾是2016年全国“10万+楼宇”单盘销售金额冠军,销售额200亿元。四期开盘当日,则以61.8亿元的销售业绩问鼎深圳顶豪。
半岛城邦至今销售额超300亿元,还剩超过200亿元货值的五期未开发,加起来超过500亿元的总货值,项目盈利惊人。
不过第五期项目出现了政策问题,项目公司通告透露了真正的原因:“经多年与政府部门的推动办理,半岛城邦五期的开发建设手续至今无法完成。”
据招商蛇口此前发布公告,招商蛇口深圳公司和半岛城邦房地产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双方有意向分步骤解决半岛城邦房地产面临的问题,推动深圳半岛城邦五期的顺利进行。
半岛城邦所在地块,紧挨招商蛇口腹地,招商蛇口在此地经营多年,是非常有实力的开发商。
那么,于品海在半岛项目赚的钱,到哪里去了?
影视投资
半岛城邦三期因为推迟交房,购房者害怕烂尾,曾多次公开喊话,暴露开发公司将资金转移到了影视项目。
于品海是香港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擅长连环收购。
除了地产,南海控股还从事大地影院的经营、电影发行及其他电影相关业务及新媒体业务等板块的业务。
10年前,媒体还在讨论南海控股和万达谁会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王者,南海控股势头很猛,作为文化人出身,于品海将半岛城邦抵押给银行,获取大量融资发展其它业务,主要指电影产业。
2010年,大地传媒投资的《孔子》,投资1.45亿元,票房只收了1亿。
2014年,快速扩张加盟店,因为偷票房被点名,亏了3亿港元。
2017年,花了近两倍的价格,以32.86亿元高价收购了市值仅16亿多元的橙天嘉禾。
2018年,电影行业就开始走下坡路,电影大盘多次跌入冰点,影视公司裁员倒闭的消息也不时传出。
2021年底,该集团旗下600余家影院全部暂停营业。
今年3月,据证券时报e公司报道,该公司截至3月13日,大地影院官方购票平台中,尚能正常购票的影院已降至163家,较高峰期减少近七成。2024年以来,大地影院票房共2.97亿元,在国内影投公司中排名跌至第六。
破产
2023年10月,建银国际向法院申请对于品海进行破产清算。
建银国际根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指出,于品海所持有的已退市公司南海控股现在是资不抵债,因此,于品海手中的南海控股约54.6%的股份,不能作为还款保证。
于品海的律师团队则称于品海手中的股权,估值约7.5亿港元,足以抵销建银国际的债务,希望法庭给于品海更多时间。
主审法官认为,既然于品海知道该案会对他的名声造成影响,也理应知道破产令的严重后果,那么于品海一方就应该及时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但是,于品海在开审前几天才申请押后(延期开审),而且还没有妥当的理由,说明他并没有可靠的证据。
于品海破产,那么其持有的南海控股股权,就要作为清算资产通过拍卖等方式抵偿债务,意味着南海控股可能迎来新的掌舵人。半岛城邦第五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但也可能是有实力的企业进驻,加快开发力度。
金庸接班人
于品海出身香港平民家庭,早年从香港日本半工半读,到19岁时被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录取,因无法凑足学费,辗转到加拿大沙省大学读政治经济学。毕业回到香港后,一度在《信报》当编辑,毕业4年攒到20万元。
27岁时,他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智才管理顾问公司,专为房地产、酒店提供咨询服务,开始了自己“神奇”的淘金之路。
于品海喜欢杠杆收购,即通过高负债、高风险的方式,尽可能低成本的完成收购。
于品海颇有心得,他曾说:“在香港做生意,必须学会‘杠杆效应’,你的资金总是有限的,你必须更有效率地运作自己的钱,利用各种资源撬起更大的市场。”
于品海“零成本”收购了马尼拉希尔顿酒店——菲律宾联交所的一家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名声大噪。
那是1988年,当时收购马尼拉希尔顿酒店资金总额大概是1400多万美元,于品海向银行借贷900万美元,并与日本一家公司做了“高风险的财务安排”,即通过换出外汇操作,即沽出美元、买进日元,以谋取日元升值带来的盈利。
他1991年收购了港股上市公司“南海发展”(后更名“南海控股”)。
金庸售卖“明报”,想收购这家公司的名单包括英国报业大亨麦士维、香港首富李嘉诚、传媒大亨默多克等,但出乎意料的是,最后金庸选了并非出价最高、年纪轻轻的于品海做“接班人”。
于品海若想要收购明报50%的股权,需要付出4.53亿港元,凭借他的经济实力很难完成愿望。
但是于品海头脑精明,他能取长补短,经常陪着金庸大谈办报理想,获得金庸认可。
在金庸帮助下,于品海仅从银行贷款1.13亿港元便成为了明报的大股东。
于品海后来谈到,“最有趣的就是,……本来我们估计要支付点现金,后来整个(收购)成功之后,不但是我们没有支付任何现金,还能够手上多了9000多万的现金。”
四处扩张,一系列收购之后,于品海被封为媒体大亨,曾有媒体报道称,1993年时他身价已高达13亿港元。
1994年10月,香港经济日报揭露了他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曾犯偷窃、冒签支票、非法使用他人信用卡、私藏枪支等7项罪,被判入狱两年。
这一消息震动了香港传媒及商界,于品海发表声明承认此事,并在一片骂声中卸任明报企业、报业公会、南海发展主席职位。
此后,于品海的事业一落千丈,先是接连投资失败,又挪用明报贷款投资他业,违反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协议。1995年10月,他不得不将明报卖给大马富商、“大马木业巨子”张晓卿爵士。
这些污点也让金庸很震惊,一生在武侠江湖驰骋的金庸看走了眼。
败走香港后,于品海的主要精力放在内地和台湾地区,又控股了两家上市公司。
自2022年4月1日停牌的南海控股2023年10月份被摘牌,停牌前总市值为24.03亿港元。于品海掌控的另一家港股中国数码信息(00250.HK),也遭联交所上市委取消上市地位。
于品海再次兵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