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赶超江苏,中国高校第一省,易主了

访客 2024-06-23 28354 抢沙发

文|凯风

从教育大省到教育强省,有多远?

01

中国高校第一省,变了。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4年全国高校名单,全国共有2868所普通高校,涵盖1308本科院校所、1560所专科院校。

这些高校分布在31省份,其中河南以174所的总量,首次位居全国之首,超过江苏(172所)、广东(165所)。

长期以来,江苏一直垄断全国高校第一省之位,既是江南人文底蕴和科教优势的体现,也与经济、人口大省的地位相匹配。

这一次,河南能力压江苏,问鼎高等院校第一省,虽然只是就数量、规模而言,但依旧殊为不易。

要知道,广东是中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而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而高考与户籍直接挂钩,这意味着河南相比广东面临更严峻的高考形势。(参阅《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回来了》)

目前,河南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0万,占全国的1/10左右,远超广东、山东等地,而高考录取率在全国垫底,素有“地狱模式”之称。

究其原因,省内高校欠缺且质量参差不齐是主因,“拼命建大学”就成了河南难以绕开的选择。

几年前,河南有关领导在与教育部等部门座谈时,连发三个恳请,呼吁在高等教育布局、双一流大学建设方面,给予河南更多支持。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工业发展相对受限,财税难免紧张。即使如此,河南仍旧投下重金建大学,更专门斥资75亿元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迈向一流。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过去,河南高校数量从141所大幅增加到174所,新增高校数量占到全国的1/5左右,堪称“拼命建大学”的最大赢家。

河南一路赶超山东、广东、江苏,跻身中国高校数量第一省之位,开启了“逆袭”之路。

02

不缺大学,缺的是好大学。

河南虽然在高校整体数量上完成了赶超,但这些高校多数都是专科院校,一流大学匮乏,始终都是发展的最大隐痛。

正如城市有行政级别、规模层级之分,大学有本科、专科之别,也有部属高校、地方高校的区分,更有985/211高校、双一流大学、普通高校的悬殊。

河南的问题在于,1亿多人的大省,只有2所双一流大学,没有部属高校,没有985高校,更没有跻身全国20强之内的高校。

其一,河南高校数量虽然位列全国第一,但接近2/3都是专科院校 ,与江苏、湖北、广东等地存在巨大悬殊。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高校名单,河南174所高校中,只有60所本科院校,占比仅为34%。

与之对比,江苏172所高校,本科院校多达78所,占比45%以上;而同处中部的湖北133所高校,本科多达68所,占比超过半壁江山。

在河南众多高校中,排名最高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分别位列全国第51位、95位,更多都在500名之外,与其他经济大省悬殊极大。

其二,河南只有2所双一流大学,985高校、部属高校双双挂零,与经济人口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我国大学的评价机制,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985工程、211工程,曾被视为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985/211工程戛然而止,随后被“双一流大学”所取代,成为衡量高校实力分布的重要参考指标。

根据最新双一流大学名单,内地共有147所高校入围,其中最高的北京拿下34所,而河南仅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2所高校入围。

这一结果,已是政策倾斜的结果。

毕竟,在传统的985-211评价模式中,河南有且只有郑州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没有任何985高校。

部属高校也是如此。全国共有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北京占了25所,上海8所,江苏湖北各7所,四川6所,山东3所,广东湖南重庆都是2所。

而河南、河北、江西、山西等地,集体挂零。

成为部属高校,可以享受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扶持的双重好处,而作为省属或市属高校,只能靠地方财政自力更生。

由于高校招生会向本省倾斜,名校欠缺导致一个后果,河南985高校和211高校录取率,都明显低于同类省份。

高校格局影响到人力资本分布,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形成正反馈式的循环,强者恒强,而洼地短期难以翻身。

所以,河南只能称得上教育大省,离真正的教育强省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03

中国高校格局,并非自发形成,而是行政力量主导的结果。

根据我的新书《中国城市大变局》梳理,1950年代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导致高校向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成都、重庆等大区中心集中,由此奠定了后来的空间格局。

而当时的河南,虽然坐拥国立河南大学等一众名校,但在这场盛宴中,不仅没有分得一杯羹,反而还面临被分拆的命运。

毕竟,无论当时的省会开封,还是后来的郑州,并非大区中心,综合实力又弱于同能级城市。

当然,计划经济时期,河南不是没有机会,最受争议的当属“京校外迁”时期的中科大落户事件。

中科大本身成立于北京,系中科院的直属高校,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于备战备荒的需要,在京校外迁浪潮中,迁移到地方。

当时,河南、安徽、湖北、江西都是备选地,但最终被安徽“捡”了一个便宜,如今成了合肥打造国家科学中心的最大支撑。

时至今日, 河南为何错失中科大 ,成了一段争议不绝的公案。

粮食短缺、财力有限、缺乏远见等说法不绝于耳。其实,高校落户何地,不是地方所能决定,而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对复杂,不能简单盖棺论定。

无论原因是什么,如今的河南,都不愿再错过任何一所知名院校,能自己建设的就是拼命建,能引进的就大力引进。

前不久,有关组建“中国工程院大学”的说法不绝于耳,引来郑州、长沙、重庆等众多城市的争抢。

河南官方媒体更是直言,“如果中国工程院大学落户郑州,河南方面一定会倾尽所有的资源支持,这也是河南最大的优势。”

可惜的是,“国工大”最终被辟谣。中国工程院直言,“目前没有创建中国工程院大学相关工作计划”。

但是,河南渴求一流大学的决心和魄力,由此可见一斑。

04

“山河四省”,最难的还是河南。

众多周知,河南与山东、山西、河北,一道被称为“山河四省”

其实,“山河四省”只在地理上成立,这四个省并非全都是“教育洼地”,面临的也不是同等的高考难度。

山东在其中最为突兀 ,作为北方经济第一大省,山东高等教育实力远远超过河南等地。

目前,山东共有161所普通高校, 包括71所本科高校,其中包括3所双一流大学、部属高校,传统的985高校也占据2席。

与河北、山西相比,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高考考生数量接近河北、山西两省的总和,高考难度不是一般大。

考生众多,一流高校匮乏,导致河南一本录取率远远低于同类型的省份,而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更是在全国垫底。

更难的是,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要担起粮食安全的重任, 导致整体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河南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而小麦等主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仅有的5个粮食净贡献大省之一,这在我的新书《中国城市大变局》有详细剖析。

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河南在工业发展上难免做出牺牲,在教育用地的批复上也始终面临着更严格的耕地红线的约束。

同时,河南财力远远不如沿海省份,作为被转移支付的对象,能用来建设高校的资金相对有限,而部属高校的匮乏,也决定了河南能从上面拿到的专项资金也不多。

一个好消息是,教育部在2023年明确表示,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在回复代表建议时明确表示,教育部将支持河南省优化高等学校结构,支持河南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河南加强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的力度。

这或许是河南扭转教育局面的机遇。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835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