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端大风将至!闻“风”而动,绝不失防!
4月10日,北京发布近十年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据北京晚报报道,11日下午至13日,北京市将出现一次极端大风、强降温天气过程。预警信息显示,12日6时至22时为风力最强时段,届时平原地区阵风9至11级,山区局地阵风可达13级以上,强度“陆地罕见”。北京市应急办已发布指引,提醒市民尽量减少或停止户外活动、非必要不出行,同时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停止户外活动。4月11日至12日,北京地区及周边部分旅客列车临时停运;全市公园景区停运室外游乐设施。
极端大风是什么概念?通常来说,10级以上阵风就具有一定致灾性,可能导致一些比较粗的树木、电线杆倒伏,导致一些临时搭建物倒塌;11、12级风陆上很少见,当风力超过12级时,就意味着对陆地地面物象“摧毁极大”,不仅会推倒一些广告牌、简易搭建物和一些交通设施、设施农业等,甚至可以推断直径达到30厘米左右的树木。
极端大风过境北京,对城市应急管理来说无疑是巨大考验。北京全市上下已闻“风”而动,正以底线思维加固城市“风障板”,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发展安全。
大风来者不善,唯有快速行动,打出提前量,才能更好应对灾害的不确定性。防灾减灾,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一次失防。预警信息显示,此次大风天气具有极端性强、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对防范应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市民要充分认识到极端大风的风险危害,虽然无需过度惊慌,但要做好自我安全防护,非必要不出门、不安排户外活动。另一方面,应急管理、气象、城市运行保障等部门,更要积极主动作为,动态监测、科学研判,为后续工作争取更多主动。
极端大风的防范应对不仅要有具体明确的预案,关键还是要把防风工作做细做深,提前排查并消除风险隐患。诸如森林防火、城市运行、房屋安全、交通出行、生产生活等重点领域方面,尤其是延庆、昌平、门头沟等阵风可能达到11至13级的地区,要把有效防范、高效应对的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比如极端天气下的“关、停、撤、转”是否严格执行;易有风险隐患、易对车辆行人造成破坏的广告牌、施工围挡、市政设施等有无加固修缮;户外大棚、枯树烂枝是否及时处理……杜绝侥幸麻痹心理,不留风险盲区死角,“风障板”才能更加结实牢固。
和极端冰雪、暴雨天气一样,极端大风天气将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风险,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做好各类突发情况的抢险恢复尤为重要。无论是市政、电力、消防、医院等应急保障部门,还是公交地铁、工地建设等单位,都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行业各类极端场景情况,对因极端大风而倒伏、损坏的设施,或及时修复,或快速清障清运;确保救援没有堵点,确保生产生活物资供应顺畅,确保公共交通安全等,以高效的“稳”积极应对极端大风可能的“狂”。
极端大风就是命令,积极防范就是责任。唯有绷紧安全之弦,以保障力度和大风抢速度,提前加固城市“风障板”,才能守护好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城市运行平稳有序。
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