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奶就赔钱?有中小牧场被迫越冬:停止产奶减亏,奶牛育肥改卖肉
国内原奶市场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低谷期。“今年中小规模养殖场日子比去年还难熬、负担更重,因为原奶价格没有回升,而玉米、豆粕等饲料成本在上涨。”嘉涛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2月下旬,全国玉米和豆粕现货价分别较今年1月中旬上涨4.48%和21.67%。寒意袭来,现代牧业(01117.HK)、优然牧业(09858.HK)等更有资金实力的牧场企业更具抗风险能力。“中小牧场可能难以抵御行业性打击,但头部牧场企业有能力应对。大型牧业公司是全产业链布局,在综合采购方面具有规模优势,同时也可通过开发国产替代草料等方式降低成本。”此前时代周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优然牧业,相关人士说道。但一些中小牧场主和乳企的一个共识是,当前仅依靠行业自身力量或许难以走出困境。原奶在上涨行情时,嘉涛很少为卖奶烦心。他在天津有1000多头奶牛,有稳定产量,也有自己稳定的供货渠道。嘉涛牧场的奶牛产奶后,大部分直接供给上海的光明乳业(600597.SH)。2023年嘉涛的牧场与光明签订了5年期合作合同。按照合同,2024年光明每天从其牧场采购约10吨原奶,虽然采购价起起伏伏,但也无需太多担心销售渠道问题。降价对嘉涛来说或许不算最大困扰,更让他头疼的是乳企开始限量采购——牧场每天产奶,但保质期极短的原奶大部分找不到消化渠道。嘉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光明与其约定的原奶合同采购价为2.9元/公斤,超出合同采购量部分有两种渠道可以消化:低价卖给奶贩子,或仍销售给光明,但售价降为1.8元/公斤-2元/公斤。任蓬的牧场位于山西太原小店区,山西是中国奶牛养殖大省、牛奶主产区,任蓬所在的牧场主要与蒙牛合作。在去年需求疲弱时期,蒙牛每天从任蓬的牧场限量采购8车原奶,且一个月中有8天暂停采购。据任蓬了解,最高峰时蒙牛在该区一天采购原奶约五六百吨,但去年8月下降至三四百吨。具体到他所在的牧场,采购量从原本的每月170吨下降至每月130吨。“每年各省都有生鲜乳收购指导价,但与乳企深度绑定或乳企自建牧场才能享受到这一价格,很多社会牧场实际销售价格通常低于指导价。”任蓬说道。牧场停止产奶“我的奶牛现在不用来产奶,而是用来等形势。”嘉涛说,现在肉牛形势比奶牛稍好,奶牛只要产奶就赔钱,因此其牧场的奶牛不再产奶,而是用来育肥,即将奶牛养大后当作肉牛出售,“这样还能赚点,等奶业行情好转,我再让现有的奶牛重新产奶。”而牧场如果像去年一样继续产奶,每天仅卖奶的亏损就约有1万元,嘉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按照牧场每天销售原奶收入4.1万元左右计算,他每天成本就需要5万元左右,每天都在亏钱。对任蓬而言,今年其牧场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但今年他已经失去蒙牛这个大客户,他与蒙牛的购销合同到期后,未能继续与乳企签订续约合同,只能自产自销,这意味着每天数吨的原奶都要靠自己想办法消化掉。任蓬也在寻找新出路,一方面大幅降低成本,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并没有大幅减少养殖规模,但减少了喂养饲料,原奶日产量从此前的5吨-6吨下降至目前的2吨-3吨。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2024年全年生鲜乳均价为3.32元/公斤;同期,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牧场牛奶全年平均生产成本为3.46元/公斤,出现阶段性成本价格倒挂。“今年比去年还要严重,因为现在饲料价格出现上涨。”嘉涛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年前他购买的豆粕价格为2800元/吨,现在已经涨到3800元-4000元/吨,同时玉米价格也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在业内看来,此次原奶行业下行周期核心问题在于奶源供给过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国内牛奶产量为3440万吨,到2023年达到4197万吨,自2021年到2023年的3年间平均每年增长超过200万吨。直至2024年国内牛奶产量才下降至4079万吨。从头部企业伊利和蒙牛的营收变化,可看出乳企面临的压力。山东省奶业协会在近期公布的报告中表示,2024年乳企销量没有实现预期增长,生鲜乳供需形势依旧严峻。由于乳品消费市场疲软,乳制品供需矛盾由阶段性奶源过剩转变为全周期奶源过剩,奶产业发展处于困难期。“乳制品不具备消费价格弹性,价格下行不会带来销量的大幅增长。”宋亮此前对记者表示,在此情况下,应迅速减少上游供给。调节供求关系行之有效的办法可能是,行业前20家牧场宰杀15%-20%的后备母牛和现有泌乳牛。根据山东省奶业协会判断,2025年上半年,若消费不能实现很好增长,奶业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下半年奶源供给情况将好于2024年同期,但恢复情况仍要观察今年上半年奶牛减栏数量、居民消费恢复情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