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主流消费贷产品利率集体上调
专家提醒:理性消费不乱贷,合理借贷促发展
新快报讯 记者范昊怡报道 当消费者还在计算去哪家银行贷款利率更低时,消费贷利率已经悄然回归理性。4月以来,消费贷市场利率迎来密集调整,此前常见的“2字头”优惠利率已难觅踪迹,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利率集体上调至3%及以上。
记者梳理发现,招商银行的闪电贷利率由2.58%上调至3.4%、宁波银行“宁来花”贷款产品从2.49%涨至3.0%,杭州银行的“宝石贷”由2.7%提升至3.06%,民生银行的消费贷也由2.65%涨回了3%,而最早开始“卷的”江苏银行,甚至删除了其微信公众号上之前发布的“新客利率低至2.58%”的消费贷文章。
2025年以来,“提振消费”无疑是经济领域的热词,也成为拉动内需的“及时雨”,各地也密集出台了一揽子提振消费“大礼包”。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消费性贷款余额已突破20万亿元,部分银行通过促销、优惠等方式营销消费贷款,拓展客户,个人消费贷正迎来黄金增长期。
然而,部分银行为了争抢客户而形成“内卷”,市场出现了不理性定价的行为。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鼓励消费,拉动内需。对银行而言,作为金融活水的政策枢纽,应当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降低利率应该建立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之上,银行应合理定价,避免过度竞争导致利率“内卷”。银行要做好风险的“守门员”和“引导员”,既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管理的效能,又要及时做好风险提示,引导客户理性贷款。
业内分析认为,此次利率调整背后是银行“内卷”导致贷款利率下行快、存贷利率与政策利率偏离度较大,进而影响调控效果、制约货币政策空间等问题,此次上调消费贷利率也是遵循监管导向的结果。
专家提醒,消费贷的实质其实是先跟银行举债,不管利率再低,未来都是需要还的。对消费者而言,过度的贷款将造成未来的还款压力,也可能滋生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等行为。对消费者而言,作为经济动能的核心力量,要时刻绷紧“合规”和“理性”这根弦。在选择和使用消费贷时,要注意贷款实际用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警惕出现消费贷资金注入非消费领域等违规行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