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一老汉莫名背上44.9万贷款,签名是假的,驻村干部的操作曝出
最近,一桩贷款官司闹得沸沸扬扬。陕西咸阳礼泉县郭村的李大爷,本想贷3万块钱搭个蔬菜大棚,没想到稀里糊涂背了45万的债,还被信用社追着还钱好几年。现在,这个事情闹到了法院,又牵扯出伪造签名、干部担保这些幺蛾子,到底咋回事呢?咱们慢慢聊。
李大爷今年七十来岁,种了一辈子地,2017年听说村里有贴息贷款政策,就想着贷3万搞个蔬菜大棚。他找到当时的驻村干部胡某帮忙,没想到胡某开口就是:"贷3万哪够?给你弄45万!"大爷当场就懵了:"我一个农民,哪见过这么多钱?还不起咋办?"胡某拍着胸脯说:"多出的42万是我朋友陈某要贷的,他有厂子能还钱,我给你担保,放心!"
大爷想着驻村干部是公家派来的,总不会坑人吧,就稀里糊涂签了字。后来才知道,这45万贷款里,自己只拿了3万现金,剩下42万都转到陈某弟弟账户了。当时还签了个《用款协议》,说好了陈某还42万,大爷还3万,利息也由陈某承担,担保人就是胡某。可谁能想到,这协议最后成了一纸空文。
2018年贷款到期后,信用社开始催款,大爷赶紧找胡某和陈某,对方却一直拖着。直到2022年,大爷突然又接到催收电话,这才知道自己名下还有一笔44.9万的"新贷款"。大爷纳闷了:"我根本没去办过贷款,咋就多出这么多钱?"
一查才发现,2018年陈某没还清旧贷款,竟然用大爷的身份信息办了"借新还旧",更离谱的是,贷款资料里的签名、收入证明全是假的。大爷家只有2亩地,贷款申请里却写着有9座大棚、15亩果园,年收入30万,明眼人一看就是胡编乱造。大爷气不过,自己花钱做了笔迹鉴定,结果显示签名确实是伪造的。
这下事情闹大了,大爷一家跑了三年维权,报警不受理,只好起诉到法院。可法院却说这事涉嫌经济犯罪,驳回了起诉。虽然现在大爷名下的贷款撤销了,征信也恢复了,但三年来跑断腿、花光积蓄,连个说法都没拿到,咋能不憋屈?
这事传到网上后,网友们都炸锅了,评论区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
同情大爷的声音一片:"农村老人哪懂贷款的弯弯绕绕?干部说啥就是啥,这不就是欺负老实人吗?""42万说转就转走了,信用社放款都不核实用途的吗?大爷要是没文化,难道银行工作人员也没脑子?"还有人拿自己举例:"我家亲戚也遇过类似的事,村干部带着去贷款,说是帮忙走个流程,结果最后全算在自己头上,农民维权太难了!"
质疑干部的声音更激烈:"驻村干部为啥帮外人坑村民?背后是不是有利益输送?""胡某说是担保人,结果第二笔贷款就撇清关系,这不是典型的卸磨杀驴吗?""伪造签名办贷款,这已经是刑事犯罪了吧?咋能说一句'涉嫌犯罪'就完事了,必须严查到底!"
还有人扒出基层治理的老问题:"这种事肯定不是个例,多少农村老人被借着'政策'的名义坑害?""信用社的审核机制在哪?公章随便盖,资料随便造,监管部门该好好查查了!""法院说涉嫌犯罪就驳回起诉,那老百姓的损失谁来赔?走法律程序咋就这么难?"
当然,也有理性分析的声音:"第一笔贷款有协议在手,大爷其实可以主张自己只还3万;但第二笔贷款签名是假的,信用社明显有责任,不能让老百姓背锅。"但更多人还是感慨:"农民维权,难就难在不懂法、没门路,辛辛苦苦干一辈子,一场官司就回到解放前。"
看完这事,心里真是沉甸甸的。老百姓为啥愿意听驻村干部的话?不就是因为信任"公家的人"吗?可偏偏有人拿这份信任当镰刀,割起了老百姓的"韭菜"。胡某作为驻村干部,本应帮村民办实事,却牵头搞这种猫腻,别说对不起身上的制服,更对不起村民的指望。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