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金饭碗”到“铁饭碗”?金融圈国考调查:166名金融人考进央行和证监会
是“金饭碗”,还是“铁饭碗”?似乎不再是个难题。以2025年国考为例,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计划招录3.97万人,与2024年的计划招录人数几乎持平,而报名过审人数却大幅增加约38.3万人,这也使得录取比例进一步下降至86:1。关于在金融业工作“性价比”是否下降,引发了诸多讨论。与之对应的是,公务员岗位成了不少金融从业者眼里的“香饽饽”。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了多名考公“上岸”或者准备考公的金融人,记录他们考公路上的心路历程。时代周报记者根据公开数据梳理,证监会2025年度拟录用287名公务员,其中有29人来自券商,12人来自银行,7人来自公募和私募;央行某分支机构拟录用30人,其中3人来自券商,2人来自银行,1人来自保险,1人来自金融租赁。据相关报道,证监会2022年、2023年、2024年录用名单中,来自券商的分别为13名、9名、7名,意味着今年拟录人数已经达到过去三年的总和。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2025年证监会、央行下属单位及其分支机构拟录名单中,原单位是券商、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为166人。当金融行业逐渐回归常态,应届生一走出校园进入头部券商就能拥有三四万元的月薪已成为“遥远的传说”。然而,降薪并不意味着工作时长随之缩短,线上办公和频繁出差模糊了上下班的时间界限。有券商员工称,自己虽没有直接被公司裁员,但由于签订的劳动合同即将到期,已被公司通知将不再续约。还有券商员工表示,即使暂时没有被裁员,但之后或将面临降薪或更严格的绩效考核指标。从“金融精英”到“金融民工”?在各类影视剧中,投行人往往被塑造为光鲜亮丽的精英阶级,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交易,在与客户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中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投行精英们,拥有的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收入、纸醉金迷的生活。2020~2021年,恰逢投行招聘的大年。自2019年6月科创板开闸后,许多原本达不到主板上市标准、但满足科创板上市条件的拟上市公司密集与投行接洽,期望通过科创板的窗口登陆A股。许多券商投行部正是在这两年大幅扩招金融相关专业的应届生,部分头部券商甚至为应届生开出3.8万元/月的底薪,这其中不包括额外的项目奖金、年终奖等奖励。怀抱着对“金融精英”的美好憧憬,周宁选择了后者。然而,和他想象中不同,股权组的工作节奏和之前实习的债权组大相径庭。“想象中是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但实际工作日常更接近灰头土脸的‘金融民工’”,周宁自嘲道。从2021年6月进入投行,到2025年初离开,周宁参与了一单深交所主板IPO项目、一单创业板IPO项目和多个新三板项目,不过,由于种种因素,这两单深交所主板IPO和创业板IPO最终都未能成功上市。从2024年开始,周宁的工作量开始减少。由于所在的投行团队不要求坐班,他每周仅需要去公司2、3天。空闲时间里,周宁和同事们讨论的话题从财务法律逐渐变成了未来出路,考公“上岸”也成了大家频繁提到的字眼。周宁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报考前,他曾考虑过深圳证监局,但因为想接触一些投行以外的工作内容,最终选择了税务岗位。稳定但也有困扰王晓彤是90后,目前就职于某监管部门单位,其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她所在的单位经历了较大调整,越高级的岗位面临更严苛的薪资限制,部分地市级单位的薪资相比省级单位甚至出现了“倒挂”。王晓彤所在的单位需要入职一年后转正,这一年期间,薪资相对较少。据王晓彤观察,近年来虽然考公的报名人数有所上升,但其所在的单位笔试分数线并未水涨船高,原因或与其单位普遍报考限制条件更多有关。比如部分岗位限定应届生报考,或者拥有两年基层经验,要求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历等。对比之下,其他单位仅需要本科学历便可报考,竞争反而更加激烈。王晓彤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其目前的工作内容重复性较高,虽然期望能够在工作岗位和内容上有所变动,进而获得职业上的新发展,但体制也同样让她面临跳槽上的潜在限制。像王晓彤这样的人,或许还有很多。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