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赵锡军:激发企业实践ESG的主动性,要从企业决策者认知变化开始
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的数量日渐增多,ESG评级也呈上升趋势。这与监管层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新规紧密相关。2021年,证监会修订《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特别增设环境和社会责任章节,进一步明确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标准和框架。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央企要统筹推动上市公司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工作机制,提升ESG绩效。今年5月,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为上市公司提供细化工作指导,有效填补了此前指引发布后的政策“留白”。赵锡军认为,中国企业的ESG实践虽然起步较晚,但始终保持较快发展速度。“A股上市公司ESG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不同公司对ESG的认知参差不齐,步伐有快有慢。”部分上市公司已经意识到ESG不再简单等同于企业的“额外负担”,而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必选项。但大部分企业行动还不到位,认知仍停留在如何符合环保、劳动法的基本底线阶段。公司决策者认知是影响ESG行动的关键赵锡军:此前各交易所对上市公司披露ESG的要求不同,有自愿性披露也有强制性披露。今年开始,交易所规则有所改变,ESG报告的名称变为《可持续发展报告》,原因在于公众对于ESG中的E(环境)有较为一致的认识,但对S(社会责任)和G(公司治理)可能有不同看法。时代周报:企业、监管和社会公众对ESG的认知水平都在不断提升。认知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我们的研究,大部分上市公司最初对ESG并不积极,认为ESG并不能显著帮助企业提高盈利能力。近年,政府部门对环保、社会责任等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ESG不同领域的要求约束都在收紧。上市公司也在不断加大对ESG的关注和资源投入力度。时代周报:目前看,外部压力还是推动上市公司ESG行动的主要原因。时代周报:上市公司履行ESG职责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状态?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对ESG有较好认知,能对公司ESG治理起到领导和监督作用,公司决策就会把更多资源配置到ESG。时代周报:短期而言,公司披露ESG确实需要付出资源和成本,尤其非上市公司或中小公司,他们披露ESG的必要性是什么?企业践行ESG确实会增加成本,从而影响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各方面激励机制就要跟上,比如对环保做得优秀的企业进行补贴、税收减免、贷款利率优惠奖励等。这些激励会冲抵ESG成本,提升企业价值。时代周报:在这其中,谁是关键力量?政策激励正成为影响ESG投资的关键赵锡军:首先监管部门在披露等方面已经有很多要求,另外与之相关联的各个部门也有一些新做法,比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降低企业成本;雇佣残疾员工达到一定比例给予补贴或税收减免等,这些都是从生产经营角度的激励。还有企业声誉方面,这是无形的,但能更广泛引起关注。通常的逻辑是,企业的ESG做得好,公众就会认为企业的整体实力不错,有更高的价值创造能力。所以企业的社会声誉会更好,估值也会向积极方向发展。赵锡军:还处于加快形成共识的阶段,上市公司、政策制定部门、监管部门、学术机构等都在讨论和磨合。不同上市公司披露的ESG报告存在差异,但共识会越来越多。时代周报:你认为国内评价标准众多的原因是什么?比如,我们不能要求石化能源企业和服务行业企业在同一领域进行同样多的投入,所以评判标准具体到个体时也要有一定差异性,至少要分类施策。至于具体要细化到什么程度,可以继续讨论。赵锡军:确实会面临挑战。监管部门对ESG投资标的的划分越来越明确、标准越来越明确,ESG投资会越来越清晰,共识会越来越多。赵锡军:以前,投资机构在ESG项目和非ESG项目的投资收益差距较大,但现在非环保项目收益率在下降,ESG项目和非ESG项目的投资收益率正在趋平。
在这一背景下,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政策激励,ESG政策的支持能为企业、投资机构带来更高收益,投资机构就会愿意选择ESG项目。目前影响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正从此前的市场利益逐渐变为政府补贴作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