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创深化落地前夜:谁能穿透国产计算生态迷雾,抢占商业化主导权
国产芯片的发展再度成为焦点。为推动我国信创产业深化落地,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曹鹏表示,应通过高效整合CPU等多种高性能计算资源,实现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最大化利用,从根本上降低智能计算的成本。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也建议,对做国产算力芯片的企业和使用国产芯片训练大模型的企业给予资金专项支持。实现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对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备重要意义。事实上,国外芯片漏洞事故已非新鲜事。2018年,英特尔出现了“熔断”和“幽灵”两个漏洞,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CPU硬件层面发现的非人为故障导致的漏洞。因此,采用国产自主可控的CPU,从源头上杜绝计算安全隐患,已成为国家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举和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CPU国产化率逐步提升。CPU全称为中央处理器,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大脑”。指令集是计算机运行指令的集合,是CPU底层的核心技术之一。国产CPU厂商出于发展考量,选择了不同指令集路线。华为与飞腾基于ARM指令集架构;龙芯和申威分别获得MIPS和Alpha架构授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海光和兆芯则采用x86架构。目前,x86架构是计算领域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指令集架构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和服务器领域,支持广泛的软件和操作系统。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服务器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指出,x86服务器占据主力市场,且未来三年市场规模保持增长,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突破1600亿元。龙芯与申威虽将被x86架构击败的MIPS、Alpha等原始架构收为己有,从最基础的指令集出发,试图建构可控程度高的独立CPU体系,但要解决生态适配这一难点。押注x86的海光和兆芯,也面临长期技术积累的挑战,不得不埋头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另起炉灶”的技术难度非常高。目前,国产信创CPU市场格局分明。海光、华为在信创PC市场订单充裕,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位于第一竞争梯队;龙芯凭借自主可控优势以及持续提升的生态能力,与在商用市场发力的飞腾位于第二竞争梯队;兆芯、申威各有竞争优势,但在信创硬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位于第三竞争梯队。国产CPU的崛起没有命定的路线,突围策略上的差异,反映出各厂商的不同考量。自主可控意味着指令集层级的获取和重建,恰巧获取难度最高的x86指令集,却又是商业化最成功的。毕竟,大规模用户已经习惯了“微软+英特尔”的组合,CPU厂商沿着x86路线前进,所带来的迁移成本是最低的。当前,由于国内外计算机生态成熟度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国产电脑使用的芯片无法与主流软件环境直接兼容。在芯片的替代过程中需要大量转译和调优,会造成设备一定程度的“性能降级”,使纸面测试数据远超实际场景的性能表现,甚至会出现频繁卡顿、宕机等现象。由于软件适配较弱,即使前期迁移成功,随着用户场景的增加,依旧会出现兼容性问题。据统计,得益于低用户门槛和转换成本,海光的CPU已覆盖企业计算、云计算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等众多场景,被广泛应用于政企、金融、能源、医疗等领域。海光CPU获得市场青睐的原因,不能单归结于c86架构对x86架构的承袭。性能方面,c86架构通过优化的微架构设计,增强了CPU的计算能力;核心安全方面,海光在c86架构中扩充了独立的安全算法指令,集成了专业的安全算法专用加速电路,为用户的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构建起防护屏障。市场选择的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末,海光信息存货为54.25亿元,上年同期为10.74亿元,增加43.51亿元,同比上升405.09%。同时,海光信息还有12.40亿元的预付款项。存货与预付款项合计为66.65亿元。海光因大规模采购增加存货,或是对市场需求及供应链保有信心的积极信号。从亮眼的财务数据复盘海光的突围策略不难发现,其产品逻辑不在单点技术的“弯道超车”,而在构建“可用-易用-好用”的稳固三角。
无论是海光通过与行业内最大生态快速对接,将高端处理器厂商传统“设计+制造+生态”的复杂路径简化为“研发设计+上下游合作”的新模式;还是华为鸿蒙系统从“兼容安卓”到“自立门户”,科技行业正有越来越多的案例在表明,在对手的压倒性优势面前,不仅需要技术兼容融入主流生态的迂回战术,也需要差异化创新构建体系的自主战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