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融资超50亿、郭台铭公司曾投资,实探独角兽达闼科技:总部仅1人留守

访客 2025-04-02 16 抢沙发
2025年第一个疑似“暴雷”的机器人公司出现了。一楼咖啡店的一名店员向记者表示,“达闼目前只有一位员工在留守,大楼里现在冷清得很。”

融资超50亿、郭台铭公司曾投资,实探独角兽达闼科技:总部仅1人留守
达闼科技总部二楼研发办公区 时代周报朱成呈摄

等了近两个小时,时代周报记者终于见到了大楼里唯一的留守员工,一位自称负责现场生产的中年人,穿着一件简单的红色卫衣。融资超50亿,钱花哪儿了?黄晓庆在创办达闼之前,并无机器人领域从业经验,他长期处于通信行业,曾在通信设备提供商UT斯达康公司担任高管,后担任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2015年,黄晓庆带着“云端机器人”概念进入机器人赛道。2016年春,软银集团联手富士康等投下3000万美元种子轮,为这家初创公司掀开了资本大幕。而当时担任富士康母公司鸿海董事长的,正是郭台铭。次年,软银集团联合中关村发展集团再掷1亿美元,创下当时云端智能领域单笔融资纪录。2019年,软银愿景基金豪注3亿美元B轮,持股比例飙至34.6%,远超创始人黄晓庆的17.4%,公司估值一度水涨船高。此后,国内资本成为新的主角。2021年,达闼完成约15亿元B+轮融资,由上海城投旗下的诚鼎基金、上海国盛及珠海国资联合领投。2023年,其C轮融资再获超10亿元。

融资超50亿、郭台铭公司曾投资,实探独角兽达闼科技:总部仅1人留守

一位离职一年的前达闼科技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我被拖欠的补偿金至今没拿到。”据他回忆,起初通过劳动仲裁与公司达成调解,公司承诺分批发放,但只支付了一批后便没了下文。多名来自上海和北京的前员工也向记者证实,他们的补偿金同样悬而未决。如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达闼科技账上还有没有钱?那些融资到底花哪儿去了?这也曾是达闼科技的产品思路。此前,该公司号称打造了全球首款云端机器人大脑操作系统“海睿OS”,推出“海睿AGI平台”和“RobotGPT”多模态大模型,构建了云端“大脑”体系。同时,还开发了融合多传感感知与运动控制的“小脑”模型,形成端云协同的智能融合平台。有国内机器人公司人士曾坦言,云计算通常是为了本地化部署或降本增效,但很多机器人公司本地化方面还没做好,上云显得有点急迫。达闼科技路在何方?事实上,达闼科技位于金地威新达闼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基地的总部大楼,目前也未续租。据金地集团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金地与达闼科技的租赁合同已于2024年底到期。目前,大楼内的办公工位及人形机器人等固定资产仍属达闼科技所有。达闼科技有意继续在产业园内租赁办公空间,但相关事宜仍在协商中。”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Boss直聘等平台,达闼科技依然在招聘机器人运动控制工程师等职位,工作地点位于北京望京。然而,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似乎还有时日。高盛分析师Jacqueline Du团队认为,至少在未来2-3年内,人形机器人很难达到与人类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而出现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要在5-10年之后。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在软件和硬件上进行多次迭代。此外,尽管大型模型在封闭场景(如仓库分拣)中表现尚可,但在开放环境(如家庭护理需适应多样化家居环境)中性能下滑,导致商业化投资回报难以形成有效闭环。上述合作项目的推进表明,达闼科技正通过外部资源整合与场景聚焦寻求突围路径。接近达闼科技的相关人士也表示,“资金链有问题是真的,黄晓庆还在想办法融资”。

“公司还在,黄总没有放弃。”前述留守员工留下这句话后,转身走回了冷清的办公区。然而,对于那些追讨补偿金的前员工而言,达闼科技的未来依然悬而未决。“不希望公司就此走向终点,仍抱有一线希望,期待拿回应得的补偿金。”多位曾就职于达闼科技的员工向记者说道。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