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访客 2025-05-23 8 抢沙发
清晨,澧水河上的雾气还未散去,货车与火车声交替出现,划破宋家湾村的宁静。村民刘先勇记不清最近村里到底来了多少辆车,多少张生面孔,一如他无法记清这40多年来,每天会经过多少辆火车,响起多少次汽笛声。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焦柳铁路宋家湾村路段,途经的火车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据《界面新闻》,多年来已有至少17人在焦柳铁路宋家湾村段被火车撞致身亡。铁路部门随后回应称,决定对该区间实施防护栅栏封闭工程。嘈杂声打破了村庄的沉默。刘先勇和很多宋家湾村民一样,生活被铁轨、车流和不断施工的喧嚣分割成块,他们开始讨论,这些防护栏对过日子带来什么影响。虚岁62岁的刘先勇是地道的农民,皮肤黝黑,身材精干。由于长年体力工作,加之抽烟、浅食,步入老年后,原本一米七五的个头被岁月越磨越低,体重只有56公斤。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刘先勇的老宅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转圈圈”大抵是这样的:早晨,跨过铁轨去对面的地里看种的油菜;中午,沿着铁轨边转入小道,在大儿子建的新屋边上的地里转一转,有时候是挖土豆,有时候取些空心菜;晚饭后,带点饭给家中的护院犬。屋子就在铁轨边上,不分昼夜的鸣笛噪音,让刘先勇变得睡眠极浅。晚上睡着的总会被吵醒,“恼人”。刘家在这样的克服与理解中维持了几十年。他一直强调说,住在铁轨边的生活,并非外界想得那么艰辛。作为宋家湾村离铁轨最近的住户,刘先勇的家在村子的东南侧,正面对着山。时代周报记者在现场实际测量,从刘家大门石阶至铁轨边的距离,最窄是0.8米,最宽是1.15米。他住的房子两层楼高,正面向铁轨,左右两侧和背面都挨着邻居的房屋围墙,呈品字型布局。因此,刘先勇和家人的出行,只能往正面走,出门后再沿着铁轨两边走。起初,刘先勇和铁轨有过一段“蜜月期”。他并非是本村人,原籍离宋家湾大约30多里的路程。在那之前,他没怎么见过火车和铁路,“那时候,稀奇得很”。在看清楚没有来车的情况下,他会到轨道上走走;有火车开过,他特地出门张望,顺便享受火车带来的一阵凉风。轨道上开始运行运煤班列,火车经过会飘过黢黑的煤灰。刘先勇听到火车的声音,先是把院子晒着的衣物收拾起来。自那以后,他很少再特地出门看火车了。“命运就是这样,我从来没有怨过谁。”刘先勇也有发慌的时候,那是在听到火车急停的声音。因为多数时候,这声音意味着有意外发生了。在时代周报记者走访期间,多位村民向其讲述,焦柳铁路宋家湾村路段火车撞人事故时有发生。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横跨铁轨的村民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有一次,妻子跨过铁路到对面的地里割麦子,8、9点回家。听到妈妈回来,那时还没上学的小儿子就从院里跑出来。火车正巧经过,好在家里的老人赶紧冲出来把孩子拉回,没有酿成事故。现在,刘家养着一只黑白相间的斑点犬,唤做小花。铁门一开出缝隙,小花会从院内冲出去,跑到铁轨上,有时候叫上十几分钟,也不见回应,他心有余悸。刘先勇说,没算过每天有多少趟车经过,也算不过来。要说住在轨道边的影响,他用“习惯”来形容——火车噪音会影响睡眠,白天会打瞌睡,但这么多年,习惯了;上山下地,要横跨轨道,也已习惯了。刘先勇说,等到孙女上学后,他和老伴还是会回到原来的房子住,“习惯了”。在宋家湾,居民与铁路共生的关系由来已久。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来到铁路上玩耍的孩子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历史学者陈东林在其撰写的作品《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提及,枝柳铁路全线于1970年8月开工,1978年主要部分修通,铁路途经宋家湾所在的大庸(张家界旧称),是中南铁路网的中心线。而宋家湾村大量村民住宅与焦柳铁路轨道紧邻,经过村庄的铁路因此埋下了安全隐患。关于铁路与房屋之间的距离计算。马向明表示,也要参考相关部门的勘察标准,比如村民们测量通常并不会将铁路的路基坡底计算在内,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差。“反正生活还是如此得过。”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尚未安装护栏的宋家湾村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宋家湾一位村干部宋捷(化名)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因安全考虑,当时作为村干部的父亲曾提出要加设护栏,但皆石沉大海。究其原因,铁路上的护栏架设归铁路管,村里只能提议,至于是否采纳或者实施,无权干涉。至于横跨铁轨,村民有自己的理由。
村民要上下山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走村东边的桥洞,无负重的话,步行大约15-20分钟。二是,横跨铁轨,大约只需要一分钟。护栏的安装就此悬置。但村里和铁路相关部门多年来都在为安全因素作出调整。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尚未安装护栏的铁轨弯道处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时代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宋家湾村的铁路上设置了不少安全警示标识,密度相比后面的禾家村路段以及田家坊要高出不少。铁路相关部门在弯角处设安全提醒喇叭,当检测到有人横跨铁轨时,喇叭会自动播报,督促行人立即离开。村里还安排了安全防护员,轮班坐在村民经常横越轨道的路段,提醒大家快速通行。上述这些预警系统大多已运行数年,虽已耗费不少人力物力,但也只能起到提醒作用。村里的负责安全工作的宋坤(化名)说,有老村民面对警示与劝诫根本不理睬。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值守的安全员,以及边上新装的提示喇叭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刘先勇还在等着护栏安装到自家门口。宋捷说,村里财政情况一般,拆迁会牵扯到更多费用。张晓东也在此前的采访中提到,焦柳线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修建防护栏如果要占用村民的地,成本和风险都比较高。被阻断的便捷不耕地的时候,刘先勇会偶尔变成安全防护员,在隧道口的路段维护秩序和安全,劝导村民跨越铁轨时得注意安全。附近禾家村的村民张禾(化名)说,有时候事故的发生,不能全怪火车或是没有护栏。有一次,他因为抢时间要横跨铁路,火车的汽笛声已经响了,自己还在铁轨上。本想着肯定来得及,但突然脚下一绊,险些出事。张禾说,禾家村临近新建的高铁转运站,尽管站内不上下客,但铁路部门还是在靠近站内的运行区段安装了围栏,确实没再发生事故了。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遗落在铁轨边的鞋子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禾家村的一名安全防护员说,护栏只是起到安全防护作用,村民真正需要的是有更安全通行的方式,以及提升安全意识。类似的情况在宋家湾村亦是如此,对刘先勇而言也是一样。正在为铁路负责护栏安装的施工方的负责人说,他们的任务是沿着老鸦口隧道向宋家湾村方向修建20公里左右的护栏,施工期暂时还未完全确定。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正在安装护栏的施工队伍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不过,现在村民时常往返的路段,护栏暂时留有约2米左右的空隙,以供村民便捷通行。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暂时留有通行空隙的护栏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他说,有些事情他不愿意多参与。在施工的大多数时候,他就在大儿子的新房里,暂时不跨过铁轨去到山上的地里。新房的边上有一块菜地,他种了不少油菜,每隔几天,就去地里收些回来,也够一家人吃。离不开的村庄如今,他们的生活会有一些变化。正在安装的护栏阻断了他们的便捷出行。那个暂时留着的空隙,不知道能保留多久。但离开,意味着要有“钱”。也有村民是靠幸运离开的。2015年,黔张常高铁要从宋家湾村里修建。彼时,相关部门征收了不到30户村民的土地,给了一笔动迁补偿款。有的村民买了市里的房子,开始新生活。如今,他守着自己的土地,种的那些庄稼,其实只够自家吃用。接下来,护栏很快就会安到自家门口了。

在离铁轨0.8米的房子,我住了44年:“没有那么难,日子还是这样过”
刘先勇家边上,已经安装完成的护栏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刘先勇还是一样,说自己会配合,过去是这样,现在也会这样。说完,他牵着孙女从老屋离开,沿着轨道边回到新屋,而妻子回到了老屋。后来,妻子和相熟的邻居聊开了。她说不希望有人拆围墙,这是她的祖宅,怎么能说动就动,也没个说法。她得住在里面,防着点。至于火车声,她说忍了这么多年,早就不碍事了。一天后,云低,犬吠,空气湿热。宋家湾地里的苞谷开始有了抽穗的迹象,和火车的汽笛声一起低语。刘先勇还是那句话,“我们农民不管那些,就围着自家的地转圈圈,一天天的过,上面有地方需要我们献一份力,我肯定支持。”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