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专访马林聪:国际ESG标准尚未统一,行业差异是ESG落地的最大挑战之一

访客 2025-05-23 9 抢沙发
ESG(环境、社会、治理)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性指标,正日益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新维度。这一概念2004年诞生于联合国。20多年来,ESG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但各国各地区的标准依然未能统一。在他看来,中国ESG建设需构建“通用标准+行业细则”的“1+N”模式,即以“通用标准+细分领域标准”适应不同行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实践的核心逻辑在于“合规”,在行业差异与国际博弈中找到 “中国解”。“行业差异是ESG落地的最大挑战之一。” 马林聪以水资源消耗为例,纺织印染行业用水量大,因此节水标准需聚焦废水排放和循环利用率,而炼钢发电产业则碳排放量大,需要聚焦减碳。一刀切的标准会让政策失灵,必须让每个行业都能在ESG框架中找到适配的“度量衡”。 其团队制定的标准中,三级指标细化至41项,每项均附具体测算方法与标准引用,例如水资源消耗核算需参照《用水定额编制技术导则》,确保数据可验证、可追溯。对于中国ESG的发展未来,马林聪将 “合规性” 视作核心关键词。“当企业从‘被动披露’转向‘主动合规’,当ESG从融资门槛变为治理刚需,中国特色的ESG生态才算真正成熟。”他指出,这既需要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更需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革新。为聚焦ESG前沿发展动态,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下的ESG实践,广东时代传媒集团主办的“2025 ESG与高质量发展创新论坛”将于今年6月13日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承办方包括时代周报、时代财经、时代商业研究院和《创业圈》杂志,主题为“越过山丘 方见江海”。马林聪将出席此次论坛。

专访马林聪:国际ESG标准尚未统一,行业差异是ESG落地的最大挑战之一

时代周报:如何理解ESG标准的 “行业差异”?例如,炼钢行业吨钢能耗与手机制造的碳足迹完全不可比,必须建立行业专属指标库。国际上,产品碳足迹标准虽提供通用方法,但具体到行业仍需细化。时代周报:ESG标准制定面临哪些难点?为何需要“1+N”模式?中国的ESG标准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建立通用基础框架,二是针对行业特性细化要求。比如,钢铁行业需严控碳排放,而电子制造则更关注供应链管理。我们的团体标准设计了“三级指标”,涵盖41项具体维度,既保留环境、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又为行业差异留出空间。马林聪:例如在某种进口的铁矿石水分检测中,早期因中国没有国家标准,只能采用出口方方法,后中国研发了检测技术并形成标准,执行中国标准可实现单船成本节约超百万美元。马林聪:AI是效率提升工具,但不能替代专业判断。传统的ESG报告依赖人工收集数据、对照标准,中小企业往往力不从心。技术是工具,合规意识才是核心。例如,水资源消耗可自动匹配国家《用水定额》标准,碳排放则链接至ISO14064核查规范。未来,企业输入基础数据后,AI可快速输出合规性评估和改进建议,降低披露门槛。时代周报:部分企业为达标而进行数据“漂绿”如何破解?我们建立了“标准+认证检验+监管”的三重机制:标准提供依据,第三方机构核查数据真实性,政府抽查形成威慑。例如,危险废物处理需符合GB 18597贮存规范,企业若造假,面临的不仅是罚款,更是品牌信誉的崩塌。马林聪:推动ESG与经营盈利,这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时代周报:中国ESG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如何破局?我认为,破局之道在于: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提升,促使中国企业和产品的碳排放达到世界先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将中国治理碳排放的理念、先进技术贡献成为国际标准;讲好中国故事,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如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社会公益等中国方案转化为ESG指标,取得国际共识。。马林聪:希望未来五年,中国ESG能形成“通用标准强基础、行业标准显特色、国际标准有贡献”的格局。

ESG的终局不是竞争,而是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中国要做的,是让这个共识有更多真实可触的“中国元素”。当中国标准既能守护碧水蓝天,又能赋能企业全球化,那才是真正的“中国方案”。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